随着全球矿物能源逐渐枯竭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,绿氢(绿氨)能源获取和废弃物清洁转化利用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。全球工业化和农业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硝酸盐和醛类(如甲醛)废弃物及污染物,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危害。由于当前净化技术存在能耗高、耗时久、成本显著等问题,其应用仍面临巨大挑战。
合计设计阴阳极反应,有望能够大幅度降低制氢(氨)能耗。基于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原理,不难发现,硝酸根还原合成氨(φƟ = +0.69 V,均与RHE相比,下同)比醛类(甲醛φƟ = −0.22 V)氧化制氢的理论电位更正,且两个电极反应的原料均来自于工农业废弃物。两者组合形成“甲醛-硝酸盐”原电池系统发电(理论放电窗口0.91 V),从理论上是可行的。
然而,硝酸盐还原合成氨经历八电子过程,反应路径复杂,可能的副反应较多(可能存在亚硝酸根、氮气等副产物),整体的动力学活化能垒非常高,因此过电位较高。甲醛氧化也存在不同电子路径,其中一电子氧化产氢的反应条件苛刻,选择性较难控制。因此,在发电的同时实现阴极产氨和阳极醛氧化制氢,还面临如下的几个重要难题。
挑战1:对H*交换行为的精准调控。阴极硝酸盐还原合成氨涉及:水在催化剂表面的解离,H*的吸附——溢流,硝酸根的脱氧——加氢等过程。阳极甲醛的选择性氧化产氢涉及:醛基α-H的脱除——吸附——溢流,以及H-H耦合生成氢气等过程。由此可见,阴阳极反应的关键,都和H*交换行为的精准调控紧密相关。
挑战2:对反应路径的优化以及催化选择性的精准调控。硝酸盐还原合成氨需经历多电子步骤,中间可能生成多种类副产物;甲醛氧化反应存在一电子和二电子路径的竞争性反应,且二电子路径无法产氢。另外,甲醛本身具有两个α-H,一电子路径产氢的反应机制尚不清楚,H*经历分子内耦合还是分子间耦合得到H2,之前尚无相关研究报道。
挑战3:铜基催化剂本身的局限性。想要 “甲醛-硝酸盐”串联电化学系统实现发电,则必须要使用合适的催化剂,在低电位下驱动甲醛的氧化反应。根据以往的报道,醛类的低电位氧化反应(< 0.5 V vs. RHE),“似乎只能”使用铜基催化剂才能实现。但是,铜基催化剂本身容易被氧化而失活,超过0.6 V vs. RHE后几乎失去所有活性,由于阳极反应的极化问题,实现大电流、高稳定的甲醛选择性氧化产氢,采用铜基催化剂是及其困难的。由此可见,采用无铜催化剂驱动甲醛的低电位氧化反应,罕有相关报道。
综上述,硝酸盐还原-甲醛氧化(NO3RR–FOR)电化学体系的概念直至非常近期才开始受到关注。从理论角度来看,该体系极具吸引力。尽管前期有极个别研究工作,探索了硝酸盐还原(NO3RR)与甲醛氧化(FOR)的耦合体系,却仍受限于无氢气生成、无法输出电能、以及过度依赖易失活的铜基催化剂等关键瓶颈。采用无铜催化剂实现“制氢、产氨、发电”一体化,仍十分具有挑战性。
近日,深圳大学的赵斌研究员-骆静利院士团队,提出一种非铜基双功能催化剂——负载于碳化镍(Ni3C)上的钯纳米团簇(Pdnc-Ni3C),该催化剂凭借卓越的H*交换能力,精准调控H吸附与传递行为,实现NO3RR与FOR的双向催化。在阴极NO3RR侧,Pdnc-Ni3C展现出+0.27 V vs. RHE的起始电位,并在−0.3 V vs. RHE下取得98%的产氨法拉第效率;阳极侧FOR的起始电位低至0.04 V vs. RHE,且具备0 ~ 1.2 V vs. RHE的宽氧化窗口与高达910 mA cm−2的高电流密度,性能显著优于既往报道的铜基及镍基体系。这应是首次报道镍基催化剂用于低电位选择性甲醛氧化,其中Ni与Pd团簇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电流密度,并高效促进了单电子转移路径下的快速产氢。差分电化学质谱(DEMS)首次揭示甲醛选择性氧化析氢的“分子间耦合路径”,深化了对单电子甲醛氧化机制的认知。通过耦合NO3RR与FOR,成功构建了开路电压达0.88 V、峰值功率密度为7.4 mW cm−2的高性能“甲醛-硝酸盐”原电池。尤为重要的是,这一镍基体系同步将工业废弃物转化为绿色能源载体(H2、NH3)和高附加值化学品(甲酸盐),同时输出电能,从而创造多重经济与环境效益。
创新点1:系统深入探究H*交换能力的精准调控与转移机制。采用准原位电子顺磁共振(EPR),同位素效应(KIE)、循环伏安(CV)、普通元素的电化学原位红外(IRAS)/拉曼光谱(in situ Raman), 对催化剂表面NO3RR和FOR过程中的活性氢(H*)交换能力进行系统性验证。特别地,本文采用同位素标记的原位红外(isotope labeling IRAS)、拉曼光谱(isotope labeling in situ Raman)、及原位微分电化学质谱(isotope labeling DEMS)实验,针对NO₃RR和FOR中H*利用和转移机制的理解,提供了深入有效的学术性参考。
创新点2:镍基催化剂在低电位下实现大窗口FOR。将本研究的催化剂性能与已报道的铜基及镍基电催化剂进行对比:已报道的铜基电催化剂无法在0.6–1.2 V vs. RHE电位区间驱动FOR反应,而已报道的镍基电催化剂也无法在低于1.2 V vs. RHE的电位下实现FOR。因此,本工作中的Pdnc-Ni3C/CNTs催化剂独具特色,其能够在0~1.2 V vs. RHE的宽电位窗口下实现低电位、大窗口的FOR反应,且电流密度高达910 mA cm−2,这一性能具有显著创新性。
创新点3:通过分子间耦合揭示FOR产氢机制的理论突破。单个甲醛分子含有两个α-H(C-H),导致FOR过程中H2生成路径可能较为复杂。本文通过精心设计的差分电化学质谱(DEMS)实验,证实了FOR过程中H2生成的分子间耦合模式。相较于前期研究,这一发现深化了对FOR反应路径的理论认知。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