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作者: 张龙祯
通讯作者: 宣益民
通讯单位: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
论文DOI: 10.1002/adfm.202514966
化石燃料燃烧导致大气中CO₂升高,已成全球面临的挑战之一。将 CO₂光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,是环保且推动碳中和的关键技术之一,但当前效率受光谱吸收窄、载流子分离差、活性位点不足等限制。传统优化策略(如金属负载等)易引负面问题,外场耦合则需提供额外能量,而光致变色可低能耗调控材料性能,但相关研究较少。BaTiO₃(BTO)的 CO₂还原活性欠佳,本研究提出创新性设计:结合光致变色效应与空位工程,构建 Z 型异质结。通过合成 BTO 与 Cl、I 共掺杂 BiOBr(BCBI)的复合催化剂(BTO-BCBI)实现其具可逆光致变色性,在无牺牲剂条件下 CO 产率是BCBI 的 4.2 倍、BTO-BiOBr(BTO-BB)的 9.7 倍。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,效率提升源于以下几个原因:BTO 与 BCBI 界面抑制电荷复合;BTO-BCBI 光致变色效应增强;Cl、I 掺杂增强光吸收及载流子传输;Ti³⁺与氧空位(XPS、EPR 证实)起关键作用; Z 型异质结的构建。本研究为CO₂光催化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新方法。
化石燃料燃烧导致大气 CO₂浓度升高,亟需可持续减排技术,而光催化 CO₂还原(纯 H₂O 作为电子供体)是兼顾 “碳减排” 与 “能源转化” 的绿色路径。现如今很多催化剂存在光生电子-空穴复合快,分离/传输效率差,活性位点不足,CO₂吸附与活化能力弱等问题。如今主流的改性方法是贵金属负载、掺杂等,而这些方法易引入电荷复合中心,阻塞活性位点;新兴的方法是与外场(电场、磁场等)进行耦合,这个方法需额外能量,导致其实用性会受限。
光致变色效应与空位工程结合:光诱导结构转变,动态调控电子密度与还原电势,提升光吸收与载流子生成;BTO 中的 Ti³⁺与氧空位提供活性位点,促进 CO₂吸附与电荷分离;
Z 型异质结:保留强还原能力的电子与强氧化能力的空穴,避免 II 型异质结氧化还原能力削弱问题,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空间上进行分离。
材料的基本表征:
图1 BTO-BCBI样品的形貌表征:a)代表性SEM图像,b) BTO-BCBI异质结构元素分布映射,c,d)代表性TEM图像,e) HR-TEM图像,f) BTO和h) BCBI的HR-TEM图像的晶格以及BTO-BCBI材料中g) BTO和i) BCBI的快速傅里叶变换(FFT)图像。
SEM 表征显示样品形貌差异显著,BCBI纳米片嵌入BTO多面体结构。EDS 元素分析、TEM和 HRTEM进一步证实结构复合成功:Bi、Br、Cl、I、O、Ti、Ba 元素分布均匀,纳米片与多面体间存在大量界面接触,BB 与 BCBI 纳米片厚度小于 10 nm,且 HRTEM 观察到 BTO(110)晶面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