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聚乙烯(PE)转化为轻质烯烃具有显著的工业潜力。分子筛因可调酸性与孔结构,在石油炼制中广泛用于裂解C-C/C-H键并提高 轻质烯烃选择性。
然而,分子筛与传统烃类或聚合物反应物的相互作用存在显著差异,这一区别常被忽视却对其反应行为影响重大。
2025年8月26日,四川大学张帆、北京大学马丁、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李明丰、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刘星辰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《Efficient conversion of polyethylene to light olefins by self-confined cracking and reforming》的研究论文,Zhongwen Dong和BoPeng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,刘星辰、李明丰、马丁、张帆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。
在本文中,作者提出了一种PE自限域裂解机制,可在温和条件(300 °C)下以超过70%的产率高效生成C3-C8烯烃。
有趣的是,产物分布仅取决于PE的自限域程度与熔体质量流动速率(MFR),而与沸石的多孔结构、金属含量及内部酸性无关。
最重要的是,该过程可实现灵活的串联催化重整,获得超过67%的C2-C4轻质烯烃和23%的可分离BTX(苯、甲苯、二甲苯),为废聚烯烃塑料的化学循环利用展示了巨大潜力。
图1:重油与PE催化裂解反应体系的差异。a)重油气-固催化裂解:底物与产物分子的扩散相对自由,仅受催化剂结构限制;b)聚烯烃催化裂解体系:催化剂被PE熔融层包裹,产物扩散受PE熔融层约束。
图2:长链烷烃与聚乙烯在300 °C下催化裂解产物分布比较及PE自限域裂解影响因素。a)不同链长反应物(C18、C30代表传统催化裂化原料,C160、C1000代表PE)的裂解产物分布(反应条件:250 mg商用ZSM-5分子筛、500 mg反应物、40mL/min纯Ar气、300 ℃反应2h,误差棒代表标准差);b)PE(C1000)在不同温度(300、400、500 ℃)下热裂解与催化裂解的不同馏分产物产率;c)300 ℃下PE裂解2h时不同馏分产物产率随催化剂/PE质量比(C/P)从5降至0.2的变化(误差棒代表标准差);d)200 ℃下不同质量比(∞、2、1、0.5、0)的商用ZSM-5与PE混合样品对C3H6的吸附(每脉冲注入4.48 mmol C3H6,混合物在Ar流下200℃保温以确保完全熔融混合);e)300 ℃下不同C/P(1为上图,0.5为下图)时PE裂解不同时间后烷烃、烯烃与芳烃的产率(误差棒代表标准差);f)PE自限域裂解过程示意图。
图3:不同熔体流动速率PE自限域裂解的催化剂筛选。a) ZSM-5(含外表面酸性位点)与ZSM-5@SiO(无外表面酸性位点)上不同馏分产物的产率(反应条件:300 ℃、400 mL/min纯Ar气、250 mg催化剂、500 mg HDPE或C30、反应2h);b)商用ZSM-5及多种改性ZSM-5分子筛上不同馏分产物的产率(反应条件:300℃、40 mL/min纯Ar气、250 mg催化剂、500 mg HDPE、反应2 h);c) C/P=2与0.5时三种不同拓扑结构沸石上PE催化裂解的产物分布(反应条件:300 ℃、40 mL/min纯Ar气、250 mg催化剂、500 mg HDPE、反应2 h);d)所有催化剂的PE转化率与烯烃选择性(反应条件:300 ℃、40 mL/min纯Ar气、250 mg催化剂、500 mg HDPE、反应2h);e)不同MFR与结构的PE在商用ZSM-5上的不同馏分产物产率(反应条件:300 ℃、40 mL/min纯Ar气、250 mg催化剂、500 mg PE、反应2 h);f)不同MFR与结构的PE的烯烃产率及选择性(曲线基于视觉趋势绘制);g)不同MFR与结构的PE的反应速率(反应条件:300 ℃、40 mL/min纯Ar气、250 mg商用ZSM-5、500 mg不同MFR的PE、反应0-20 min)。
图4:PE熔融层中扩散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。a) 200 ps内C6H12在不同烃类熔融环境(C20、C100、C500、C1000,灰色)中的扩散结构模型;b) 200 ps内C6H12在不同链长石蜡熔融层中的均方位移(MSD)曲线(误差棒代表标准差);c) C3H6向PE熔融层包裹的分子筛扩散的结构模型(PE/催化剂=4.84 mg/m2);d) 100 ps模拟后C3H6向裸露分子筛片层扩散的最终结构;e) 100 ps内C3H6向不同PE熔融层包裹量的沸石扩散的z-MSD曲线(误差棒代表标准差)。
图5:PE自限域裂解的适用性与稳定性。a)不同实际PE样品(农用薄膜、塑料袋、瓶盖、塑料瓶)裂解后各产物馏分的产率(反应条件:167 mg多级孔ZSM-5、500 mg PE、40 mL/min纯Ar气、330-350 ℃反应4 h;注:农用薄膜与塑料袋在330 ℃裂解,瓶盖与塑料瓶在350 ℃裂解);b)反应过程中烯烃选择性(气袋中产物)的变化(左图:一锅反应;右图:连续进料;PE裂解类比酒类蒸馏,仅在自限域效应活跃阶段收集富烯烃馏分);c) PE自限域裂解-串联催化重整产物分析(左图:PE自限域裂解产物产率;中图:催化重整后C2-C4轻质烯烃、BTX及其他产物(不含固体残渣)的选择性;右图:催化重整后产物产率;PE自限域裂解反应条件:500 mg HDPE、167 mg纳米ZSM-5、300 ℃、40 mL/min Ar、反应4 h;催化重整条件:25 mg重整催化剂、600 ℃)。
综上,作者提出了PE自限域裂解机制,通过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PE熔融层包裹沸石形成的限域空间可抑制烯烃中间体芳构化,使PE直接生成C3-C8烯烃;发现产物分布仅由PE自限域程度与MFR决定,与沸石特性无关,并通过串联催化重整进一步将产物调控为高比例C2-C4轻质烯烃与可分离BTX,实现废PE的高效化学循环。
该策略突破了废PE转化需高温(>800 ℃)、产物分布宽、副反应多的瓶颈,建立了温和条件下聚烯烃化学循环的新范式,为解决塑料污染与替代化石原料制备轻质烯烃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。
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废PE塑料(如农用薄膜、塑料袋、塑料瓶)的工业化化学回收,生产高价值轻质烯烃(乙烯、丙烯、丁烯)与BTX,助力“塑料-化学品”闭环循环,在石油化工、塑料回收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潜力。
Efficient conversion of polyethylene to light olefins by self-confined cracking and reforming. Nat. Commun., 2025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467-025-63116-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