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水为质子源,电还原一氧化碳(CO)合成化学品原料(如乙烯,C2H4)具有经济性且环境友好,具备大规模应用潜力。然而,高反应电位和低法拉第效率限制了其能量效率。南京大学钟苗教授课题组在电还原CO制C2H4方面取得进展。课题组通过构建定量电化学反应-传输模型,发现低体积交换电流密度和有限的中间体表面反应是限制CO 转化为多碳产物(C2+)和C2H4能量效率和法拉第效率的关键因素。 课题组设计了一种高活性位点密度的纳米网络电极结构,通过将NafionTM包裹的Cu+–Cu纳米片催化剂紧密排列,实现高体积活性位点密度(S* = 11000 cm2/cm3),显著提升了电催化体积交换电流密度(i0S*),从而增加CO电还原活性,降低了高电流密度下过电位。纳米片催化剂之间的纳米级间距(30–300 nm)促进了烯酮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“吸附-脱附-再吸附”机制,同时抑制了烯酮与碱性电解液反应生成副产物乙酸盐,提高了C2H4选择性和能量效率。使用7 M KOH/3 M KF/0.1 M K2CO3电解液提高了K⁺离子浓度,增强了电催化剂表面反应动力学,同时通过碳酸根离子表面配位稳定了催化剂表面活性物种。在25 cm2膜电极和4 A电流下,实现了全电池COR电位降低至1.87 V,C2+能量效率>50%、法拉第效率90±1%,C2H4能量效率>41%、法拉第效率 71±1%,稳定运行超150小时。
研究还发现了能量效率指示符((i0S*/ρlq)−1/2)和乙烯/乙酸选择性描述符(1−exp(−b/S*)),两种描述符解释本项工作及已报道文献中电还原CO的能量效率与乙烯、乙酸选择性关系。 基于该设计思路,课题组进一步制备了高体积活性铋基和银基电极,在CO2电还原制甲酸盐和CO反应中,能量效率分别超过60%与55%,展现出本研究提出的能量效率提升方法在跨催化体系中的应用潜力。未来,课题组将持续提升电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,实现膜电极中的高效稳定运行。 论文信息 Energy Efficiency Limit in CO-to-Ethylene Electroreduction and the Method to Advance Toward Jin Zhang, Haoyang Jiang, Xiaotong Zhao, Zhaoyang Liu, Le Li, Weiping Ding, Miao Zhong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: 10.1002/anie.202502690